掌訊
CEO 專欄
CEO 叢書
繪畫小天才
傳統的e世代
掌聲的背後
IT產業二十年
聯華神通集團於 IT 產業之二十年歷史回顧
第一個五年
微處理器的發荏
1974-1980
第二個五年
個人電腦(PC)的發跡
1981-1985
第三個五年
個人電腦快速擴張
1986-1990
第四個五年
走出自有品牌的迷思
1991-1995
第五個五年
網路組織的發展
1996-2000

第一個五年:微處理器的發荏 (1974-1980)

前PC時代

1972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次年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第一次的石油危機,國際經濟嚴重衰退。適時蔣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擔任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由李國鼎先生擔任,1974年為對抗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國際經際衰退,行政院長蔣經國開始推動十大建設,打造交通基礎建設、改善民生及工業電力供應,建立核電廠,擴建中鋼、中船及中油,1975年中美斷交,美軍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由方賢齊先生擔任院長,工研院當年的角色可說是我國基礎建設的搖籃。在這個政治經濟仍不穩定的年代中,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是台灣資訊工業的真空期,基礎建設匱乏,電腦對大眾而言是個陌生的名詞。在美國的一家以微處理器設計起家的小公司-英特爾公司,於1971年於發明了8080、8251、8255、8257、8259編號的特殊用途基體電路晶片(微處理機),將世界的科技發展帶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當時的大型電腦造價昂貴,對多數的產業來說是奢侈品,當時台灣在微處理機的應用,亦僅處於民生電子產品及研究單位實驗之用,如大同及東元所生產的洗衣機、電冰箱等。1974年11月13日一家由十二個人組成的小公司-神通電腦,以兩百萬台幣的資本額成立,率先引進第一部最早利用微處理機技術,設計成功的電腦系統-「小型微電腦商用系統Q1」,介紹低成本的小型電腦系統給國人及中小企業,1974年,因為代理Q1電腦小有成就,獲得的英特爾8080微處理機,也是全球第一顆可處理高階程式語言的電腦微處理機,在台的銷售代理權,並於1976年引進第一套32位元超級迷你電腦-波金艾瑪(Perkin-Elmer),開啟台灣迷你電腦發展的序幕。

標準化的開端

因為銷售Q1電腦給國內的中小企業,神通利用自己的軟體技術及硬體技術,以較低的成本,自行開發與Q1相容的介面卡,組合全套電腦設備供客戶使用,成功的切入台灣中小企電腦化的新興市場。神通在國內的資訊系統整合市場上,也因設計、銷售、維修經驗的累積,為台灣的資訊應用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1976年神通開發出收銀機及統一發票中文化,並獲得國家專利,但因為日後神通沒有執行統一發票中文化的專利,使得收銀機成為今日每家商店必備的交易設備,因為神通不將此專利限於自己擁有,開放專利的結果,使得『統一發票收銀機』標準化蓬勃發展,這是電子產業「標準化」的一個早期的實例。中文輸入法則是另一個獨霸專利,而導致產品不能普及的實例,神通於當年開發出名噪一時的「中文簡易輸入法」,因為專利的保護,使得市場銷售量大增,但也因保護的關係,讓後來發明開放專利的倉頡輸入法後來居上。這個案例類似APPLE及IBM專利保護及開放專利的故事。

如何作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神通在當時,仗其能嫻熟的將不同品牌拼裝在一起,賣給客戶的經驗,曾想自己設計一套功能齊備的電腦系統,因此花費許多心力發展Q1相容電腦,但是花了許多的人力及時間,卻發現問題百出,無法到達商品化的條件,神通這批空有一股熱情的年輕人赫然發現,這種「重新發明輪子」 (Reinventing the wheels)的作法,是一件既花費時間及人力,又沒有經濟效益的作法,於是決定放棄自製商用電腦系統的計劃。因為開發Q1相容電腦的失敗,便考慮引進全球第一台32位元的超級迷你電腦(Perkin-Elmer),但是當年一套Perkin-Elmer設備價格高昂,相當於神通資本額的一半,決定是否引進這款電腦的決策,對神通的主管們來說是一項莫大的挑戰。在無數個會議的討論中,神通決定,除非三個月內接到兩件訂單,否則便不引進這項產品,因為成功完成了全螢幕中文終端機的驅動軟體,接到了刑事警察局及行政院主計處的兩項訂單,於是Perkin-Elmer正式由神通代理引進,在台銷售。這樣利用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及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y)「科學算命」的觀念不斷在神通及其關係企業作重要決策時一一出現。Perkin-Elmer超級迷你電腦的代理權,在神通發現這家公司缺乏國際觀及經營策略時,便逐漸將其重心轉移至迪吉多電腦的代理(後為康柏Compaq所併購),神通成立光華電腦專門代理迪吉多產品,而Perkin-Elmer亦不久後在市場中消失。

中文電腦獨步全球

發展Q1相容電腦的失敗,促使神通研發與本土息息相關的中文產品,自立研發中文終端機就是這個策略的體現。僅管當時中文終端機市場渾沌不明,由於掌握了Perkin-Elmer電腦硬體支結細節,神通自己制定了終端機和電腦主機之間的通信協定,直接把中文字型與Perkin-Elmer的作業系統整合,並設計了通用的驅動程式來解決中文處理的問題,再在把終端機監視器部分的控制器加以修改,1978年完成了全球第一套商業化中文終端機。由於神通的中文終端機是與電腦系統整合運作,在不同的應用程式上,都可以順利地使用中文來作業,因此,一問世立即在台灣的資訊系統用戶市場上,引起震撼,並為神通在迷你電腦行銷領域,攻城略地打下一片江山。接下來神通又將美國的Computer Vision CAD/CAM電腦輔助設計製造設備引進台灣。這一年神通增資到新台幣兩千萬,成立了週邊/半導體業務部,爭取日益蓬勃的電玩業帶來的商機。在1970年代後期,資訊技術的重要性已普遍獲得國內各階層了解。1980年神通與工研院合作開發成功了MIS 500八位元微電腦系統,採用當時架構、功能最完備的CP/M作業系統軟體,自行根據8080微處理器規格來設計硬體,使MIS 500達到了商品化的水準;隔年又與工研院電子所合作,推出功能更強的 MIS 8000微電腦系統,1982年漢通中文終端機登場,MIS 500及8000這套系統可算是今日486,586,Pentium機種的前身,這項產品的問世,對神通跨足個人電腦製造領域,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推動我國科技產業

對推動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神通當年付出了許多心血,在國內資訊產業萌芽的階段,資訊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大力推動國家資訊產業的發展,甫自美返國,原任英特爾公司,並親自參與開發8080微處理器小組的工程師,神通電腦董事長苗豐強先生,在當時亦為李國鼎先生的座上之賓,經常與李先生通宵暢談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之路及推動的方法。1975年隨工研院的成立,台灣的資訊發展的輪廓亦越見清析。董事長苗豐強先生亦對當時的電信局局長方賢齊先生請益甚多,經常於經建會及立法院中,對我國電子及通訊設備規範的相關法規多所建言,其中以公司內移動Telex設備尚需經國防部,電信局等主管機關申請同意一事,提出諸多意見,認為不合理的法規限制將會阻礙台灣資訊產業發展。因維護設備及服務客戶所需,神通同時亦代理電腦週邊產品的進口,1980年成立了聯通電子及資通,因為進口電子零件,更深切體會到我國進口法規的限制及繁瑣的程度,在這段時期,董事長苗豐強先生以民間業者的身份,開始參與推動資訊政策及法規的工作,對推動我國資訊產業自由化、自動化及國際化,付出諸多心力。

開辦資訊週

同時期,政府開辦資訊週(今之資訊月),因人力及財力的限制,在神通的大力協助下,頃其所有的員工(當時約一百人左右),全力協助事前規化宣導,現場服務的工作,主題為推動對微處理器的認識和應用。同時期神通電腦於十月十日創刊全國第一本科技雜誌「微電腦時代」,以媒體宣導,提昇國人對資訊科技的認識及發展,回憶當年的資訊週展覽場入口處的大型看版上,觸目所及的是「當期的雜誌是新知,過期的雜誌是資料」的名言,由董事長苗豐強先生所書之「微電腦時代」的創刊詞,陳述著以十月十日對神通人的重大義意,希望神通人以前仆後繼,再接再勵,不斷創新的精神,為我國的科技發展繼續努力。

回到頁首

第二個五年:個人電腦(PC)的發跡(1981-1985)

電玩風波

第二個五年是風雲迭起,如坐雲逍飛車般的刺激,在苗豐強先生所著的雙贏策略,及杜書伍先生所著的不停駛的驛馬二書中,均對聯通電子的倒帳風波多所著墨。這個現今看來刺激且精彩的故事,已成了神通關係企業耳熟能詳的故事,並時時被多位高階主管提出,做為警惕神通人的借鏡。1980年日本電玩席捲國內,大街小巷,從小孩到老人,每個人似乎都沉迷在電玩的狂熱中。隨著電玩弊案的查禁,於一個周末內由台北縣開始遍及全省,所有電玩業者消聲匿跡。聯通電子因代理電玩微處理器及零件的進口,成為這次風波中的受害者,一夜之間被倒帳兩千萬台幣,相當於聯通當年的總資本額,堆積如山無法銷耗掉的庫存零件,成了聯通沉重的負擔,由這次風波中走出來,聯通學會了庫存管理,代理多品牌,多管道的策略,及應收帳款的管理,並逐步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運籌管理優勢。日後與英國萊克士LEX合作更名為聯強國際,專司電子產品及零件的通路業務,發展成為全國第一的通路商。

小神通的問世

在這個五年當中,另一發人深醒的事件就是APPLE電腦的仿冒風波。1982年Apple電腦的普及程度如同今日的PC,仿貌Apple的電腦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因為Apple保護其專利權,全球查禁仿冒Apple的電腦,在同時期神通電腦依類似Apple電腦的規格發展出小神通電腦,稍後宏碁電腦亦發展出小教授一號。1983年小神通斬獲建築師公會一千餘台採購訂單,為當年台灣最大的個人電腦採購案。然而,好景不常,在推出小神通不久之後,為了避免侵犯了Apple電腦的專利權,神通工程人員想盡辦法跳脫與Apple類似的設計部份,但是不論如何修改,仍無法避開Apple的專利部份,於是在推出後約一年半的時間,神通忍痛放棄小神通,改發展其它類型產品,這就是至今鮮有人知神通的「小神通中英文電腦」,小神通亦是神通自創品牌的早期作品。

標準化的誕生

1981年IBM利用CP/M的作業系統,開發出劃時代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同期APPLE Computer亦發展出APPLE II電腦,成為全球電腦產品的主流,IBM此時作出了重大決策,將PC開放標準化,任何廠商均可以極微的權力金,合法的製造、行銷完全相容的IBM PC,APPLE電腦的市場站有率,自始一蹶不振。因為IBM改採微軟Microsoft的作業系統,這項決策使得宏碁電腦與神通電腦,在市場上的競爭消長。因為神通發展MIS 500及MIS 8000桌上型電腦使用CP/M的作業系統的成功,使得神通躊躇邁向IBM相容電腦之路。在1980年代初期,儘管IBM開放了PC個人電腦的授權,神通的領導人對這項產品是否能擊退以CP/M系統為核心的桌上型電腦,不敢下定論。再加上神通當年的經營範疇遍及商用迷你電腦、軟體開發、專業系統整合(1980年成立資通公司專營商用軟體,1981中國嘉通專營軟體設計及系統整合)、零組件代理行銷(1980年成立聯通電子)等,是否需要為個人電腦孤注一擲,亦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因為這些眾多因素的考量,使得神通在前五年發展個人電腦的腳步,較同業稍為緩慢。

推動自有品牌、OEM及創投

1980年開始全球個人電腦市場需求不斷蓬勃發展,竹科學園區亦於同年成立,資訊產業一片欣欣向榮,神通為第一批進駐新竹科學園區之終端機、微電腦製造公司。神通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充,遂於新竹科學園區設立電腦生產製造廠,增資三千萬,並在美國設立神通分公司,邁向國際舞台,並於1982年神通漢通中文終端機問世,成為市場上中文電腦的熱賣產品,行銷至全國各大專院校,同年成立關係企業神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83年)成立神通日本分公司,1984年新竹科學園區神達新廠落成,建立國內量產PC生產線,產能成倍數成長。同年取得代理美國西屋Westin House軍用電腦的代理權,邁入軍用電腦銷售領域,奠定日後與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策略聯盟發展軍警用及工業用電腦的基礎。隨著國內資訊產業的起飛,國內資金的取得不易,董事長苗豐強先生呼籲政府開放創投業,鼓勵科技產業發展及民間科技創業,活絡國內科技投資環境,在這同期財團法人資訊策進委員會成立,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向前邁進一大步。1981年為籌募神通新竹廠資金,同時規劃設立神達,神通導入聯華實業、中華開發、及中國信託之資金,使神達順利完成增資新台幣三千萬元。同期。歐洲市場一遍大好,神通生產的客製化電腦,以輕薄短小,造型特殊,深受歐洲消費市場的喜愛,當年MiTAC在歐洲的品牌,家喻戶曉。1985年神達接獲美國ITT公司OEM訂單,為當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批訂單,因神通無法一家公司提供ITT所有OEM之需求,於是邀宏碁電腦聯手出擊,生產這批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電腦OEM訂單,ITT的OEM訂單提昇了我國資訊產業的製造水準及規模。在宏碁電腦大肆擴建工廠以滿足ITT的訂單的同時,神達電腦的作風,仍趨保守,並未大肆擴張,1985年神達電腦在資訊業的排名只佔全國第十三名。

系統整合及軟體發展起飛

在神通的硬體製造由神通體系分出後,軟體及系統整合部分,仍持續快速成長,1981年與中國信託、嘉新水泥、聯手合作合資開設全國最大專業資訊系統整合公司,成立關係企業中國嘉通公司,發明中文簡捷輸入法並取得專利,並結合電腦及光纖通訊技術,開發完成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自動化監控系統,同年並成立資通,專營銀行金融中心自動化的設計。

組織型態正式確立

因為組織的不斷擴張,神通於1982年成立總管理處,以綜合協調各事業體的行政,財務,業務所需,1994年杜書伍先生接掌總管理處,發現在各事業體規模漸大之際,總管理處的運作漸不實際,各事業處爭奪資源,時而有見,於是於1985年神通正式分成三個獨立運作的事業體,神通、神達、聯強國際的獨立地位自此確立。

回到頁首

第三個五年:個人電腦快速擴張(1986-1990)

邁入國際化

1980年代後期神達電腦以每年接近倍數膨脹的速度成長,當時神通的系統整合業務亦表現亮麗,1979年獲得財政部全省財稅稅務資訊系統網路的訂單,開發成功國內第一套毛豬拍賣系統,成立華通電腦文化事業出版「微電腦時代」雜誌,1982年協助裕隆汽車設計開發國人第一部自行設計的汽車-飛羚101,1986年參與中國鋼鐵公司扁鋼胚精整工廠自動化工程,並代理全球首曲一指的克雷(CRAY)超級電腦,1987年成立神通電腦世界,正式以加盟聯鎖店的通路,經營個人電腦內銷市場。1988年獲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電廠環境監控系統訂單。聯通電子亦於同年代理美商晶技(C&T)的晶片組。1987年神達電腦積極展開國際化行動,在德國的杜賽道夫(Dusseldorf) 成立據點, 1988年於英國特爾福(Telford)成立據點,同年,在個人電腦外銷業務強勁成長的刺激下,神達電腦在新竹科學園區展開第三期廠房擴建計劃,在總面績一萬二千四百多平方的工廠中,裝設當年最先進的表面黏著技術(SMT),自動插件,自動高溫測試機等自動化生產設備。1989年獲得我國經濟部績優廠商,科學園區創新產品獎。同年再度擴建廠房,總面積達三萬三千八百多平方公尺的擴建計劃,在產品技術上神達發表了與超級迷你電腦同等級的多重處理器電腦系統,可以同時讓一百六十個使用者上線操作,使得神通集團成為台灣資訊業界,以自有產品進軍高階電腦市場的拓荒者。

策略聯盟

「用有限的資金,做無限的事業!」董事長苗豐強先生用這兩句話來詮釋他致力於企業跨國策略聯盟的心路歷程。神通於1988年開始展開跨國策略聯盟的行動,為董事長贏得「合資先生」(Mr. Joint Venture) 的美譽。同年聯通電子與英國雷克斯(LEX)合資在台灣成立聯強國際,「把全世界當作自己的倉庫」,是當年此合資案膾炙人口的策略意圖。1989年神達電腦亦於美國投資成立MICC公司,開發高階數據機等通訊產品。另一方面,神通集團正式與美國奇異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合資成立神基科技公司,專業從事軍用電子設備的研發與製造。這項行動使得神通集團成為我國唯一在商用、軍用電腦市場都有涉獵的資訊廠商。1990年神通聯合中國信託,政府創業投資基金,共同出資美金二億併購全球最大的終端機製造商-美商智慧(Wyse),創下我國海外併購最高金額的紀錄。同年神通集團投資設計高速繪圖晶片的美商S3公司,在全球市場上一炮而紅,該公司大發利市,並在美國股票上市,讓神通集團獲得超過投資額七倍的利潤。

企業識別系統的建立

在積極經營全球市場的旺盛企圖心下,神通集團於1990年投入鉅資委託專業設計公司,設計導入全新企業識別系統(CIS),來展現其國際性品牌的恢弘氣勢。神通最早名稱為TAC(Technology Automation Corporation),而後改為MiTAC(Made in Taiwan, Technology Automation Corporation)之義,在導入新的識別系統後,以上昇的旭日,擁抱全世界,並以各關係企業相互支援,共創綜效的紅色太陽來代表神通的精神象徵,此CIS沿用至今。神達電腦於1990年並在原自有品牌MiTAC上,又登記了另一個新品牌AGATECH,準備利用第二品牌的銷售策略,開闢新的低價市場空間。

躋身世界百大資訊企業

由於神通旗下關係企業表現搶眼,美國的Datamation雜誌在1990年首次將神通集團列入世界資訊業一百大的排名中。而聯年擴廠的神達電腦,則躋身我國製造業前一百大的大廠之林,並以連續五年近五五﹪的平均年成長率,驚人的規模擴張速度高居台灣產業界第四名。同年神達在英國設立了歐洲技術服務中心,選定荷蘭設置了發貨倉儲中心。

回到頁首

第四個五年:走出自有品牌的迷思(1991-1995)

收起自有品牌

1992年6月世界科技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Compaq電腦宣佈降價,低價電腦時代來臨,亦是國際電腦製造商的寒冬,因為生產電腦的利潤大幅削減,導致許多國際大廠紛紛展開裁員行動。市場變動太快,電腦庫存高漲,大環境的惡劣,再加上美國及伊拉克的波灣戰爭,造成全球的金融恐慌,國內股市由萬點往下滑落,神達電腦在此困境中極思轉型,決定收起自有品牌MiTAC及AGATECH,轉向OEM電腦代工的專業領域邁進。在收掉自有品牌的當時,許多員工甚至因此而掉淚,「Swallow a lot of pride」將品牌的自尊收起,對許多企業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而神達將預計將花在推廣品牌的費用,全數投注於全球各地的組裝及物流中心,並績極發展全球運籌管理系統,在十年後的今天看來,這樣的決策正符合了當今科技產業的發展趨勢,神通集團的先見之明,對今日2000年全球營業額90億美金的耀眼數字,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年動蕩不安的環境中,神達電腦於1992年採取了幾項極具長遠規劃的策略。

電腦模組化

策略之一就是個人電腦模組化生產線的設計(Modulized Manufacturing System),並在英國、美國完成設置。傳統的個人電腦被拆成幾個主要的零組件模組,在全世界各地的組裝中心,跟據市場的需求,由上游供應商在當地直接運交微處理器,硬碟機等高價零組件,由台灣或大陸訂購一些基本的電腦模組,讓神達的模組化生產線快速的組裝成各人電腦,在交貨給下游的客戶。這種模式第一可以大幅降低高價電腦零組件動輒行情崩盤的庫存風險,第二則是讓海外前線的銷售單位,能夠確實依各地市場的需求特性,彈性靈活的推出客製化的產品。

全球運籌管理的誕生

1992年神達電腦斥資一千兩百多萬美元,併購了美國康柏克公司(Compac),美國當地知名的資訊商品,零組件經銷商。次年美國康柏克公司(Compac)改名為SYNNEX,取其從效(Synergy)及核心實力(Nexus)之意,在台灣經營資訊商品經銷業務卓然有成的聯強國際,也把英文名字改成SYNNEX,這個舉動透露出,神通集團在國際市場上,佈建出資訊通路的企圖心。神達電腦亦於1993年,投入三百萬英鎊,於英國特爾福買地建廠,作為在歐洲的產銷中心。

擴張至海峽彼岸

1993年在中國廣東省順德市投資成立「順達電腦廠」,借重低成本的中國大陸土地及勞工資源,投入機殼、主機板、繪圖卡、電源供應器生產,以垂直整合策略,發展全球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於中國上海成立東海神達有限公司,生產製造個人桌上型電腦,以供應中國大陸廣大內需市場,另於中國上海成立環達電子計算機公司,以電子及I.A.產品應用軟體設計及開發為主軸,滿足神達電腦之製造需求,並與祥裕科技合作,於廣東中山成立印刷電路板廠,供應中國大陸電腦製造商所需。

回到頁首

第五個五年:網路組織的發展 (1996-2000)

不要浪費子彈,要了解自己的優勢

廣告上花一億美金都是滴到大海裡的一滴水而已,在美國一下子就不見了,費用省下來投入研究發展,及走出我們的流通業,如此,海外的各個公司不但不縮減反而擴大,一方面研究發展,二方面建立我們的IT Competence(內部的ERP系統,及對外的Supply Chain),並且把全球的電腦通訊架構建立起來,第三個是併購通路部份,打自已的單一品牌是一個很花錢的事情,並且很划不來的事情,因為IBM一個名字有幾千種產品,所以它廣告一花下去的話,效果便呈現出來,MiTAC一個海外的公司有四、五十人,只賣單一產品這是不容易的。從1992年開始MiTAC把品牌收起來,大量的投資海外的通路及製造,並把各工廠打散並分散到各地方,與市場接觸找尋成功的外國合作伙伴,讓合作伙伴去打品牌,並把通路建立起來,形成一個雙贏的合作模式。

公司的形象

八、九年前開始的,網際網路時代來臨,突然間品牌很有趣了,全世界有五千多萬個網站,那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一個品牌,一般大眾根本不曉得怎麼去找你這個網站,所以起碼公司的品牌要打,網站的品牌要站出來,那人家才會去看到你,看到你之後人家才會曉得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不見得是完全產品的品牌,但是公司的形象及知名度要宣傳出來。

國際化的網路組織

MiTAC 的策略意圖是在世界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把的優點發揮出來,永續成長,以此促進我們快速的國際化及快速成長。研究發展與生產的結合,加上流通業助力,與一個很好的IT的架構(ERP、Supply Channel、Global logistics),開始做全球佈局。領導者不能坐在家裡當理論派,要很清楚每個國家的關稅、各國的地方優惠、勞工的問題、匯率的問題、logistics、海關的通關等等。要把自已的品牌變成流通業裡面的其中一個品牌,就是像聯強,今天在聯強你可以買到MiTAC的產品,你也可以買得到這個MiTAC競爭者的產品。以這個發展模式,海外將還要再會繼續擴充人手,所以MiTAC現在海外的人比台灣多好幾倍,其實一個成功的國際化的公司,並不在於海外有幾個分公司,或者一年外銷要超過五千萬美金,而是每一個公司的制度流程已經開始國際化。所以領導人曉得那一個國家應設生產製造點,那一個國家應設純綷銷售點,那一個應設維修據點,那一個國家應設研究發展中心,那一個國家應純綷做銷售 ,這些資料全部由一個天線來收集,將所有的資訊都在這個資源管理系統中統合分析,這才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化的公司。自從改變了品牌的策略之後,MiTAC就走向這個國際化,並形成了國際化的公司的運作方式,也就是「網路組織架構」 (Networked Organization),在七、八年前MiTAC率先推動網路組織架構,並定訂一個叫作IICCP的通訊協定(Inter-Intra Company Commutation Protocol),在MiTAC的國際版圖日益擴大,MiTAC以好幾台分佈在Silicon Valley,林口與大陸的SUPER COMPUTER,與各地連線,形成一個很強的網路組織。

世界唯一的Hybrid Model

SYNEX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排名第三的電子零件通路商,MiTAC的品牌也已經走出國際市場,MiTAC已經不再是一個代工業了,它代表的是我們在電腦界所說的D2D Service Provider,它包含從設計、製造,BTO、CTO到distribution, e-commerce下單,售後服務,及全球的維修,這種結合製造的垂直整合模式及結合通路的平行整合的經營模式在2000年被華爾街金融分析師評為世界唯一的Hybrid Business Model。

科學算命

每一個公司都應有一個科學算命部門,企劃部門就是科學算命部門,企劃就是把看起來,好像沒有人曉得的事情把它加以歸納、整理,舉例來講,一台電腦切開來看,分成四大塊,第一塊是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裡面配合了很多半導體附屬的產業,包括封裝 測試等。第二種是PC板的產業,台灣有三百家PC板的公司,PC板你把它分開是化學,玻璃纖維等材料,第三塊就是光電,如TFT LCD等產品,第四塊就是傳統的機械,鍵盤、殼子、金屬等,PC是一個火車頭產業,可以帶動很多傳統產業, PC繼續發展下去,往上還有更高層次的PC及Server,往下還有很多更小、輕薄短小的東西,如PDA、Web Pad、及Wireless Device,這些產品都是PC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神達將走的方向。

回到頁首

第一個五年
微處理器的發荏
1974-1980
第二個五年
個人電腦(PC)的發跡
1981-1985
第三個五年
個人電腦快速擴張
1986-1990
第四個五年
走出自有品牌的迷思
1991-1995
第五個五年
網路組織的發展
1996-2000